第三十八章 苏通文的商界浮沉(1 / 2)
最快更新一人执宋最新章节!
苏通文坐上火车的时候,还有些战战兢兢,虽然椅子着很舒适,但是第一次乘坐火车的紧张感还是让他觉得有些别扭,他不时的转过头朝后面的车厢眺望,那里有他这次前往青州的全部货物,他总是有些放心不下,生怕这火车跑起来后把那些东西丢了,那可是他全部的身家,如若丢了,不亚于丢了性命。
火车渐渐开动,窗外的景物开始缓缓的向后倒退,苏通文紧张的握住了座椅旁的扶手,他的目光投过窗户,思绪渐渐回到了从前....
.....
苏通文,祖籍青州吴桥镇人,今年四十有二,已到不惑之年,二十岁时,苏通文跟随桐乡一起去棣州做了一位布匹商人,靠倒卖布匹为生,当时棣州还是后周的天下,后周太祖郭威灭北汉后在后周施行仁政,天下自五代动乱后总算是得到了一丝安宁。
但是后周太祖郭威虽崇尚节俭,仁爱百姓,是个好皇帝,但是他却提倡农业,鼓励全民农耕,商人在后周仍然不好做,苏通文记得那时他也是吃了上顿担心下顿,既要担心经商的风险,还要担忧拦头的税收。
其实自古商人就很难做,历代王朝几乎都制订了抑商、辱商、贱商的政策与法律,将商人列入市籍,视同贱民。秦朝曾将一大批有市籍的商人以及父母、祖父母为市籍的商人后代,发配戍边;汉朝立国,“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唐朝“禁工商不得乘马”;“工商杂色之流”,“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等等。
苏通文其实也是多次后悔走上了商人这条道路,他家境本是殷实,父亲给他起名通文,实则是希望他日后能博览群书,通晓文理,当上一名官员。
可是年轻的苏通文却不想按照父亲的意愿去生活,他悄悄带了一笔家中钱财,跑去棣州同友人经商,风里来雨里去,钱虽然挣了些,但是却愈发感到商人的地位实在是低下。
那年正巧是苏通文二十四岁时,他原本打算放弃经商,回家再读几年书,看看能否再考取一个功名,但是一场陈桥兵变瞬间让后周政权消亡,新帝赵匡胤登基,改变了局势。
赵匡胤是一位大明君,不仅爱民如子,更是百无禁忌,宋朝立国,他即颁发一系列“恤商”法令,宽待商人,鼓励商业,诏令:“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又如诏令:“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细碎交易不得收税)并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
这些抚慰商人的政策还不仅仅如此。“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禁令也被突破,“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就直接宣布了商人也有获得了从政的权利。
在后来商法的制订过程中,商人还被政府邀为座上宾,参与修法。宋国朝中,陈恕为三司使,他在制订茶法时,就邀请了茶商数十人协商讨论、“各条利害”。当时的争论很激烈,茶商提出的方案,是茶的商业利益尽归商人,商人“取利太深”;官方的方案是国家专营茶叶,利归官府,商人“灭裂无取”。最后朝廷采纳了折中的方案,“公私皆济”,一时间天下哗然,众多商人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从那时起,苏通文才真正感受到了商业的魅力,歧视愈来愈少,所赚财物亦是越来越多,苏通文竟然做成了棣州有名的布匹商人,还在棣州开了两家布庄,专门倒卖布匹。
而后十多年时间里,苏通文沉浮商海,有了一大笔身价,也算是出入有绫罗,履丝曳彩,羞具、屋室过于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