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四章 图片传输软件(1 / 2)
“目前这种软件已经实现了部分功能文字传输是没有问题的也支持批量文本传输。”段芳看了哥哥一眼接着说道:“想实现图片传输还有些困难不过我们借鉴了外国一些同类软件的设计思路对图片文件可以进行一定比例的压缩然后由接收端这边的用户进行解压查看大致就是这么个原理。”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段云点点头。
在这个年代图片传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体积的图片传输往往还需要非常笨重的设备。
对于90年代之前的那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驻扎海外的记者来说传照片是很经常的事。虽然没有网络但是只要电话打得通就行——而使用的工具就是一台名为upi16-s设备。
upi16-s是合众国际社当年的专业设备功能正是远距离传送照片。
记者将印刷图片卷进设备上的滚筒里然后开动机器开始传送。随着滚筒的恒速转动激光束慢慢扫描图片然后将信号传送回总部。那个时候接电话线可没那么方便因此操作方式看起来多少有些粗暴需要把话筒的一头拆开接上另一端的连接线路才行而且整个过程通话不能中断否则的话图片传输将会半途而废考虑到当年国际长途的话费以及图片传输的数量所以那个时候的跨国图片传输是非常耗时耗力而且耗费资金的。
毕竟是相对原始的技术传输速度奇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黑白照片还好传一张需要8、9分钟。如果是彩色照片那可就要等很长时间了。如果是跨国传图即便电话线信号完美有时也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除了upi16-s之外各大新闻社也都开发了自己的照片传输机器它们在原理上大同小异。即便后期这种设备在传输速度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它的笨重和难以维护还是让许多记者抓狂。
一直到了1991年图片传输才终于出现了新技术。
合众国际社的这套upi model 16-s工具一直工作到1991年随后才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比如哈苏dixel数码照片传输机1991年海湾战争时记者就是用这套技术来传输新闻照片。
到了网络时代之后图片传输技术才出现重大突破。
1991年8月6日伯纳斯·李在althypertext新闻组上贴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这一天也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随后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出现新的飞跃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图片的传输也进入互联网时代。
如各位所知这时你可以通过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传输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