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贴身保安 > 第1686章 繁华背后

第1686章 繁华背后(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重回1990 情深诱爱:总裁夜欢宠 阴阳鬼探 聂先生又苏又撩 在日本开澡堂的日子 锦瑟 女总裁的贴身兵王 我加载了怪谈游戏 校园狂少 危情总裁:潜你没商量

“教育滞后。”刘军看了一眼赵建辉那张几乎能够拧下水来的脸,根本就无视区委书.记章健翔那张阴沉的脸,声音有点激昂的回答道:“因为文化水平低,这村子里面的人出去了也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人。赵家老大自己说,他曾组装过一年的零件,但最终产品一次都没见过,还经常遭受老板的白眼。要不是家里欠了一屁股的债,他早就回家种地了。”

站的稍远一点的曹振清接口道:“看村里这情况,可能种地也种的不怎么好吧?”

“连字都不认识”的村民,还要受土地“欺负”,连做“懒汉”的资格都没有

刘军苦笑道:“谁说不是呢?刚一开始我也觉得,只要人勤快,怎么样也不会饿肚子吧?但是,这个村子还就真的怪,一边道两头,能吃顿饱饭的人家少之又少……”

回到家的龙山村人别无它途,只好重新捡起家门口的农田。近几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南粤稻谷每斤最低收购价逼近1元。但这一切,和龙山村人似乎无关,好的年头,种的粮食也就仅仅够填饱肚子的。

龙山村这地方土地贫瘠,严重沙化。雨季时,海风长驱直入,带来丰沛的降水,田里的积水半年也排不完;但这里也会一连好几个月滴雨不下,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禾苗干死。

靠田吃饭的龙山村民,实际上依然还是像建国初期一样是靠天吃饭。即使是最好的年头,亩产至多也就500斤左右。而在其它地区,依靠机械科学种植,亩产千斤早已不算稀奇。

提到科学种田,村里很多只上过小学的村民连“听都没听过”。在龙山村,机械化种植几乎是空白,拖拉机、肥料这些提高产量的“法宝”,在大多村民眼里实在多余。“有那钱,还不如直接买粮食……”

有的村干部自嘲:这里是佛峰市的撒哈拉,村民文化不高,还要受土地“欺负”。

村民们自己也说,龙山的田是上天专为懒汉设计的,“只要老天开恩就有饭吃,否则做再多也没用”。但偏偏,很多“连字都不认识”的村民,却连做“懒汉”的资格都没有。

地少,有的村民只能一地两用,割完水稻后,立刻种上番薯。曾经有技术员告诉村民,应该如何科学施种才能提高产量,但这里的村民却怎么也记不住,更学不会。

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家徒四壁,没有日历,没有时钟,就更不要说电脑和电视机这种蛇奢饰品了。有的村民说,都忘了上一次看到百元大钞是什么时候。

就是这样的一亩三分田,龙山村的村民们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包括对生活的热情,都花费在了这里。因为,这里能让一家人吃上饭,遇上好的年头甚至可以吃饱饭。不幸的是,几乎没有家庭能从口粮中“抠”出可供变现的余粮。有人曾试着种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热情,不懂技术”,忙活了一年甚至还要赔钱。

每年青黄不接时,村里的女人都会回娘家。 靠着她们厚着脸皮从娘家拿回几十斤米,填饱孩子的肚皮。但因为出不起路费,即便以这种理由回娘家,村里的妇女一年也顶多只有一次。原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的龙山人,似乎终于认识到,要想靠打工赚钱,几乎比登天还难。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属于他们,“即使地上有金子,我们没文化也看不见”。这就是龙山人的认识,龙山人的真实生活……

听着刘军的诉说,很多干部低下了头。真的就像刘军给赵建辉说的那样,在被城市的繁华遗忘的角落,还有这么一群人。如果今天不是亲眼看到,站在赵建辉身后的这些人,又有几个人肯信?

当跟着老奶奶走到自己位于村子最后面那片山脚下的树林中的家的时候,乐静和刘娟等人都留下了眼泪。

这都什么年代了啊,居然还有人住在用木棒和芦席搭建的窝棚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无限之黑暗武装 墨九 地府客栈 追夫系统 神念无敌 为圣 无敌战仙 论科学修仙的重要性 武侠之楚王 穿书之我有特殊的御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