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真.太岁头上动土(1 / 2)
吕武为什么会将战场选择在“湛阪”这个地方呢?
了解楚国的地理和各城邑分布,会知道“湛阪”那边的“方城”之南就是楚国的腹心之地。
所谓的“腹心”不是指有多么深入,也不是都城“郢”的周边,纯粹是那边不但是楚国的经济重镇,还是楚国的主要农耕集中地之一。
说“方城”可能很多人会陌生,要说到“宛”或是“南阳”,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在封建时代,“宛”其实是作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那边山地与平原各自占了半数,重点是山地并没有影响到交通,平原地形贯通了郑国与楚国的可行路线。
当然,“湛阪”并不是“宛”,前一个虽然也是楚国的“城”,但它在“方城”之外;后一个则是属于楚国经济重镇之一,位于“方城”的之内。
楚国为什么会修建“方城”呢?这里面有非常曲折的故事,包括曾经的楚国打不过郑国,不得已之下一再修建城墙用来作为防御链,再慢慢把各个城墙段给连接起来,也就成了一道长度将近两百里的长城了。
“我闻许在‘湛阪’之南?”吕武也是才刚知道这个消息的。
这个许国一再搬家,几年前才刚刚又给搬家了一次。他们从现代的许昌市附近,搬到了舞阳市以西,紧紧挨着楚国的“方城”,同时又跟蔡国成了邻居。
许国一直搬家很“伤身”的。每一次搬家不但要放弃开发好了的农田,连带到了新地点还要一切从头开始。
那种行为让许国很难有稳定的发展空间,整个国家的人口一度减少到一万人以下。
现在许国有多少人口?好像是有个将近三万人。
只有三万人就是一个诸侯国?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小型诸侯国,现如今可能比较少,春秋初期足有三千多个。
事实上,春秋初期要是有三万人多的人口都能算是中等强国,一些举国上下只有个两三千人的诸侯国更多。
时间走到了春秋中叶,还存在于世的各个诸侯国,他们多多少少都干过兼并他国的事情,吞并越多的国家,目前不一定是最强,但怎么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吕武为什么会提到许国?只因为郑国很鸡贼的没有直接入侵楚国,大军逼近“湛阪”才发现有那么一个许国窝在那里,又从别的渠道得知许国现在是楚国的小弟,一想“敢情好!打了小的,肯定会惹出老的。就打你了。”,逮着许国就是一顿揍,偏偏还不给打死。
“郑侍我不诚。”士匄觉得自己又抓住郑国的一个把柄。
现在的情况是,挨了打的许国一脸懵逼,好几次找郑国人诉说“我无罪”的那一套;亲自统军出征的子产没逼逼叨别的,告诉许人“我就是打你,怎么着啦?不服气,打不过?去找你们老大啊!”。
郑国表现出来的恶霸嘴脸简直是要把许人给气死了。
还讲不讲“礼”了嘛!
周礼里面有规定强大者不能任意欺凌弱小的哦。
当然,周礼的那个规定是为了限制各个分封国互相兼并,达到周王室永远牛逼的效果。
只是吧,不能互相兼并什么的早被各个诸侯国丢到一边,后来要是没有晋国扛起周王室的大旗,称霸之后对周王室制定的秩序进行维护,信不信“东方世界”要比现在更乱。
很伤心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许国跑去找楚国告状了。
刻意让许国能跑出去告状的郑国,他们得知许国总算去找楚国求救,陷入了极度愉悦的欢腾之中。
吕武大概能猜中子产等郑国人的心思。
郑国已经得罪了楚国,问题是不敢继续刺激楚国,怕就怕晋国缩了回去,楚国放下吴国和宋国专门盯着郑国往死打。
作为一个不是强大到能扛下一切,又有一点点强的郑国,他们被夹在晋国与楚国中间,真心是太难了!
吕武说道:“如今楚已动员,楚君招任公子格为主帅,会集‘邓’以北诸地之兵,已誓师北上途中。”
这个公子格并不是楚君熊招的儿子,也不是楚共王熊审的儿子,单纯就是楚国公族之一。
公子格能被任命为这次楚军的主帅,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就在那片区域,还是实力最强大的那个封君。
讲实在话,晋国这边之前压根不知道公子格是谁。他们比较纳闷楚国难道是没有收到晋军集结在“虎牢”的消息吗?怎么派了这么一个名不经传的人物统兵北上。
楚国那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点不太好说。
可能是楚国陷在吴国那个大泥潭,一时半会爬不起来。
也有可能是楚国被宋国那边的异动吸引,忽略了其它方向的动静。
更加可能是楚国觉得郑国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入侵许国这个小弟,以为出动公子格就能将郑军教训得满头包。
解朔问道:“楚国出兵多寡?”
这……,怎么说呢?
人在“鹊”的楚君熊招只是得知郑军入侵许国,愤怒归于愤怒,要说当作多大的一件事情则很未必。
楚君熊招根据战争爆发的地点,选了个附近实力比较强的封君为主帅,转头估计就把那事忘了。
楚国跟吴国的交战又产生了新的转折,侵入吴国地界的楚军之前进行了分散,近期很多散出去的部队一再失联,一些渠道传来越国出兵帮助吴国的消息。
现在有越国?这完全就是废话了,一直以来都有很多“x越”或“越x”的国家,仅仅以一个“越”为国号的越国却只有一个。
越国在公元前2032年就已经立国,他们立国的时间比“夏(朝代)”还要早三十八年。(夏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
为什么“越”比“夏”立国的时间早,诸夏却是以“夏”来作为历史符号?这个问题就跟有人问明明“辽”和“金”占据中原,历史上为什么却说“宋”是正朔一样。肯定是认同“那一方”文化的子孙繁衍下去,其余“各方”消失在历史长河,或者是不作为“主流”来区分。
简单一点的说,谁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并且还是作为主流,谁就是牛逼。
更操蛋一点的来分析,为什么要分公元前以及公元后,还不是到了近现代由白皮说了算,他们又出现了一个宗(文)教(化)的“符号”人物。换作一直是种花家说了算,历史纪元绝对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吕武建国,早早一统了诸夏,他的后裔将小破球全占了,又或者成为小破球毫无疑问的最强国,信不信历史纪元的区分就要变成从吕武出生的那天开始来计算“前”和“后”呢?
谁强谁掌握话语权是一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