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讨伪宋北伐檄文》(1 / 2)
封建时代自有他本来的特征,生产力的局限性,让其与后世极为不同。
比如,消息都传播速度,哪怕是日行百里,从南到北,从长沙到东京,也得三四日的功夫。
李嘉让翰林院的一群翰林们,利用其文采,草拟了一遍北伐檄文,着重凸出赵匡胤的篡逆之举,又居中国而坐失燕云,随即,按照惯例,把他的祖宗骂了一遍,再从道德高处出发,进行批判,声明己方的正当性,顺便号召北宋境内的藩镇一起努力,推倒这个不当的政权。
其檄文按照此时的惯例,使用的是四六骈文,参考《滕文阁序》的格式,对仗工整,有理有据,端是一篇美文。
檄文名为——《大唐讨伪宋北伐檄文》。
那为何要发表檄文,而不是直接偷袭,出战呢?这不是暴露了吗?
有一句话这样说的,师出有名。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战的哪一方,都要把自己的放到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他人。
比如,《甘誓》(朝代:夏作者:启出处:《尚书夏书》),以及明初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朝代:明作者:宋濂出处:《明实录太祖实录》)。
换句话来说,檄文这种有水平的东西,没有一定的文化必然是看不懂的,能看懂的,都是官僚,地主阶级。
也就是说,发布檄文,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拉拢对方,瓦解对方的军心,告诉他,我是正义,你投靠我,好好大大的。
《大唐讨伪宋北伐檄文》檄文到了东京? 赵匡胤正不断地调整军队? 聚敛物资? 闻听这事? 不由得大怒,仔细研读之下,整个黑脸都通红了:“真是气煞我也!!”
“南国何时无耻也!”赵光义看了一眼,也脸色涨红? 唾弃道。
这是在批判大宋得天下正当性? 法理性?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 法理不全? 就会给地方动荡的理由? 就算是坐天下,也不安生。
而? 令人尴尬的在于,若是柴宗训在? 大宋可谓是理直气壮,禅让其实就是法理转移? 但? 如今几千年来的戏码,大宋的遮羞布? 竟然被唐国抓在手里。
如此把柄坐失,反驳都没了借口? 几乎让赵匡胤气得肝疼。
“这燕云乃是石晋所失,关乎我们大宋何事?”
“我大宋不光彩,他唐国,不也是如此?甚至其几代为南汉之臣,也不顾羞耻的篡逆……”
赵光义破口大骂道,竟然一一驳斥那檄文的条款,赵匡胤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果然读书多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