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囤粮(2 / 2)
或许是大小姐含笑的声音让人听后倍感亲切,这小厮终于镇定下来,不再局促,认真答道:“小的是京郊十里屯庄子上的庄头王大贵的小儿子,家里还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小的名叫春生,今年十三岁。”
“哦?忠叔怎么派你过来传话?”
“我们庄子上是每年最后一家收庄稼的。姜总管连续半个月奔波操劳,亲自监管每家庄子秋收一事,我爹见他太辛苦,这才主动提出让小的来替姜总管跑跑腿。小的从小在庄子上长大,对农事还算有几分了解。”
“原来如此。你可知今年收成怎么样?往年的收成又是如何分配的?”
说到正事,春生脸上多了几分正色:“小的听姜总管说过,今年一共收粮四千八百石,按照往年惯例,五家庄子各自存粮三百石,送来府里一千石,剩余的,就会连同去年剩下的陈粮一同出售给粮商。”
芷华点点头:“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写信给忠叔,你先在这等着,一会韩妈妈会过来问你话,你仔细和她说说忠叔现在的身体情况,我会让她配几副适合忠叔的补药。回头你就替我把回信和药材一同捎过去。”
写信交代忠叔调动一切资金暗中悄悄囤积粮食后,芷华默默地梳理着思绪。
明年二月龙抬头那日,京城七百里之外的牧州将会发生地动。地动并不严重,只是震倒了几十间房屋,但却引发了大水,导致纵贯牧州的银沙河多处决堤。整个牧州受灾严重,大水过后饿蜉遍地。这场洪水不知冲掉了多少人的家园,无家可归的灾民们不得不变成流民,为了活命远走他乡。受此灾情影响,靖安国粮价大涨,许多奸商趁着国难大发横财,皇上亲自下旨抄了几个带头的商家,情况这才好了很多。灾情紧急,朝廷不得不暂时先把准备押送边关的十万石粮食挪用出来赈灾。屋漏偏逢连夜雨,里勐人趁机进攻边关。敌人来势汹汹,军中粮草又不充足,如此情况下,朝中竟无一人敢站出来自请挂帅。舅舅领着军队在边关辛苦抵抗三个多月,粮草用尽后败下阵来,靖安国的西北大门镇裕关失守。情势危急,早已年迈致仕的彪骑大将军最终站了出来,自请挂帅出征。战事由大将军接手后,舅舅一家回京请罪,好在皇上英明,知道此败并非舅舅统军不力之过,只免去了他军中一应职务。也正是因为如此,舅舅才能打上张家,及时救出自己。
天灾非人力所能阻止,芷华只能在这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中寻找解决办法。只要她能在事发之前,筹集到足够的粮食,捐献给朝廷,军粮就不会被挪用。就算里勐人仍然会进攻边关,但只要军中粮草充足,舅舅定能撑到朝廷派出的领帅支援。
可是十万石粮食,真的不是个小数目。芷华算了算,目前她手中的存粮,除去留给庄户的口粮和对陆府例行的上交,加上去年的陈粮也只能拿出五千石左右。她现在手里存下了七万五千两银票,想要凑齐剩下的九万五千石,按照如今一石粗米八百文的市价,芷华要倾尽手中全部积蓄再变卖些值钱物件才能凑齐,这还是在粮价不会因为她的疯狂囤积而涨价的情况下。
明明知道即使不出这笔钱,舅舅也不会有什么大碍,可芷华还是毫不犹豫地打算倾尽自己全力囤粮。她觉得老天厚爱,让她得以重活一世,她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她能够帮到的人,方才不枉此生。前世她虽没有亲身经历那场天灾,但她曾身接触过从牧州逃亡进京的灾民。
这些无处可去的灾民,心里想着天子脚下,总不至于会饿死他们,于是咬牙挺过了千辛万,来到京城。大灾过后一般都有大疫,朝廷害怕他们身上携带者疫病,不允许他们踏入京中,只在城外十里搭了几个大棚子安置。京中许多大户人家都派人前去施粥,为了折磨芷华,让她最好染上灾民身上的疫病,李玉雪也说服婆母,派人在灾民安置区搭了个粥棚,强逼芷华每日亲自赶去施粥。起初,芷华害怕过,痛哭过,也反抗过,可惜她根本违抗不了主母的命令,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去。可是在和那些灾民接触了几日之后,芷华对这件差事却甘之如饴。她发现那些灾民根本不是她想象中那么可怕,一碗稀粥,一个简单的馒头,就能让他们感激涕零,相比之下,张家那些见钱眼开口腹蜜剑的下人们才是让人恐惧的饿狼。连续十日的布粥,让芷华赢得了这些灾民的真心爱戴,也让她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市井小民的无奈与艰辛。之后的日子里,每当她绝望之时,就会回想起这些比她悲惨百倍却依旧努力活下去的灾民,心中也自然而然地涌出一股对抗命运的勇气。也正是靠着这股勇气的支撑,她才能活着见到舅舅。
回忆起往事,那一张张虽然布满污垢却奇异地有着世上最纯净笑容的脸浮现在脑海中,芷华默默下定决心,无论再怎么艰难,她都要拼尽全力为这些自强不息的人们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