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2 / 2)
至于光绪,老老实实当儿皇帝就好,不然她可饶不了这个惹祸的混账货。
陕甘总督府在兰州,所以他们住的是陕西巡抚衙门,虽然比不得宫里,但至少有吃有穿的。陆云起负责治安,说白了也就是控制他们。同时给他们发一些大明皇帝的指令,至于遵不遵从,恐怕由不得他们。
“老佛爷发上谕吧!”
陆云起在慈禧和光绪见过了陕西当地官员之后,拿出一份草拟好的谕旨,希望慈禧盖印。
慈禧叹口气,盖上她随身带出来的印章,这很重要,当年他们发动政变,搞倒肃顺那些权臣,靠的就是他们身上的印章调动了兵马,所以这次逃出来,慈禧什么都可以不带,印玺该带的却一样不落,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一封昭告天下,皇帝和太后巡狩到了西安的谕令就发出去了,通过电报同时还会有实物次第发出去,发向每一个省。
无非是安定每一个省的人心,主要是士大夫的人心,普通老百姓只要他们认识的大人物不招呼他们,是不会闹事的,因为连闹事的理由他们都想不到。
这封诏书发下去后,很快就引起了天下震动,果然皇帝和太后并没有死,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但同时又有些忧虑,之前他们可是给大明皇帝写了效忠书的,这可是有把柄落在了人家手里。
转念一想,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写,很多人都写了,况且他们也没有说不忠于大清,只说在太后皇帝罹难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会借兵抗日的,这么说来他们并不是不忠,于是马上在写一封效忠书送去西安,两头都不落空。
至于西安的皇帝和太后是不是真的,到了督抚这一级,多多少少在各地都有一些眼线,通过陕西的同乡官员,商会的商人,他们很容易就确认了。
让慈禧发谕令,其实并不是给这些督抚看的,主要是给洋人看的。
英国人一直在操作由各国出面,在满清无政府阶段,派驻联合代表进入北亰,暂时监督掌管满清的政治,现在慈禧和光绪出现了,英国人也就没有了理由。
英国人果然立刻放下这种运作,李泰国这个强硬的,对满清和大明都不甚尊敬的公使,立刻马不停蹄的奔赴了西安,去求见慈禧和光绪。
慈禧跟光绪会见了他,而且慈禧事前给光绪打了招呼,让光绪少说话,他生怕光绪说错话坏了事,如果光绪向英国人当面求助,无异于置她们于死敌,因为大明既然敢让他们公开跟地方官见面,其实就不怕消息走漏,恐怕英国人早就知道了。
结果这次会见圆满收场,慈禧表达了一些自己的错误,对没有早跟西洋各国友善,向西洋各国学习治国方略非常懊悔,表示自己一定要积极革新,与西方各强国为友。
慈禧对李泰国的态度十分恭敬。
历史上,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回到北京,其实也是这一副样子,不但对接见外国公使没什么抗拒心,而且经常召见对方的家眷和孩童,十分和蔼,赫德记述这种变化,略有些心酸的说,太后对待西方使节的态度有些过于礼遇了,其实就是说慈禧太过巴结西方人,让在中国生活太久的赫德都有些不忍。
但李泰国却很享受这些,他高兴的回去后,就发电报声称,光绪和太后都安然无恙,真让人高兴,告诉英国政府,大清还是那个大清,而且建议大英帝国派一些顾问来,他觉得大清需要英国的帮助来革新。
听到光绪和慈禧活着的消息,英国人自然高兴,这样更有理由维持满清的独立了,给了他们充足的外交牌来打,于是马上通告各国,表示大清政府依然是北中国唯一之合法政府,认为德国侵占南通,俄国增兵并占领蒙古都是非法的。
但这两国也不是傻子,听到慈禧在西安的消息后,马上也派公使去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的行为合法。
除了英国外,日本同样高兴,甚至比英国更高兴,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李鸿章,劝告李鸿章赶紧跟皇帝和太后联系,日本要跟大清重开谈判,结束两国的战争关系。
同时日本也马上派人去西安,向光绪和慈禧问号,表达日本的友好态度。
一时间西安成了一个热门地区,汇聚了十几国的外交人员。
那么北亰怎么办?
英国人的态度是,请光绪和慈禧马上还朝,回到北亰执政。
让日本公使尴尬的是,慈禧和光绪拒见他们,他们的公使小村寿太郎威胁清廷官员,光绪和慈禧爱谁谁,他们可是儿皇帝,懒得搭理日本人,爱打就打呗,北京都被你们打下了,那又如何?
所以日本人没有发言权。
其他各国也都希望光绪和慈禧回北亰,但慈禧和光绪拒绝了,他们认为西安更安全。
各国之所以急着让慈禧和光绪回北亰,那是别有所图,显然他们已经发现,西安处于大明的控制之下,甚至北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处于大明的控制之下了,他们没人想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所以暂时没有点破,打算先将慈禧和光绪从大明的控制之下解救出来,然后在谈逼迫大明撤军的问题。
此时的各国外交极为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英法即有可能联合大明对抗德俄,也有可能联合德俄对抗大明,平衡随时都可能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