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2 / 2)
长孙无忌见李治蛰伏做派,心中不由狐疑起来。
如今国中并无大事,除了立后一事,他一时还真猜不到李小九陛下会有什么要事要这么急着召他们过来商议。
想着他不由跟褚遂良交换了一个眼色,再看对座的于志宁老爷子还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
上面的李小九陛下把长孙无忌等人的疑惑神色看在眼里,口中道:“前段时间,睦州女子作乱,多亏婺州刺史崔义玄和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击溃乱军,才免得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朕听说这二人日前已到长安,不知政事堂将如何安排?”
长孙无忌一听是为了这事,倒是松了一口气,便回道:“圣人放心,礼部已拟好封赏条陈……”
“朕打算见崔义玄留在六部听用,请阿舅斟酌一下吧。”李治不等长孙无忌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长孙无忌闻言,脑中立刻把崔义玄的资料扫描了一遍,此人出身清河崔氏,与顶替柳奭的新任中书令崔敦礼是同宗,也算是世家子弟……
于是,长孙相公很爽快地同意了李小九陛下的要求。
“老臣当与吏部分说一下此事,圣人放心。”
长孙相公只道召进一个崔义玄无关大局,却不想那人竟是个世家的叛徒,最后整垮关拢集团,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这是后话。
却说两仪殿中因为李小九陛下没有提到立后的事,气氛看起来相当和谐。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在军事上不咋地,可料理庶务都是一等一的能手。
睦州叛乱既平,功臣又俘获了首恶,接下里朝中无非就是要大加封赏和广为宣传。
“朕自登基以来,虽多赖几位相公之力,但朕亦是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松懈,何以有谋逆悖乱之事发生……”李治对睦州叛乱之事还是有地啊耿耿于怀,有提到《长安日报》中提到的这场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地方官吏不恤百姓,实在是有负朕意,不知阿舅有何良方?”
长孙无忌闻言,不由抚须不语。
大唐地域广阔,中央到地方山高皇帝远,难免出现像睦州那样压榨百姓的官吏,这种事千百年来都没有人能治得了,叫他一时之间怎么说?
不想,老夫子于志宁听到李小九陛下的这个问题,胡子一抖,就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圣人若想避免睦州之事,须甄选德行出众的官吏道地方,严格考核,不令其贻害百姓……”
其实于老夫子也是《长安日报》的忠实读者,甚至有时还会执笔给《长安日报》投稿,跟上面的有志之士辩论治国教育之道。今天李小九陛下骤然提及治理地方的话,他老人家就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治等的就是于志宁的这句话,于是笑道:“于太傅此乃老成之言!朕前些时日整理了一些科考取士的细则,正想给几位相公看看,若是无异议就从今年开始实行吧……”李小九陛下毫不脸红的把小吴同学绞尽脑汁想起来的一些科举考试的规则规矩都说成了是自己想的,然后让宫人拿了厚厚一叠条例过来,让座下三位相公传阅。
三人都看得有些挪不开眼。
“再有,阿史那贺鲁残兵由在,朕拟来年派遣大将将其一起举歼灭……”李小九陛下趁着三人专心看条陈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句关于军事调动的话。
三人都是不通军事的文臣,唯一一个精通军事的李绩老爷子正装病在家养着呢。
“不知陛下属意何人领兵出征?”长孙无忌不由问道。
“朕决定派遣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总管……”程知节既原瓦岗寨鼎鼎大名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积极,是当时伏兵宫禁的十三首领之一。李二陛下登基后一直深受信任,常年以禁军统领的身份在京城宿卫。当初李二陛下忽然病逝,也是程知节带着6000禁卫护送当时的太子李治先回长安坐镇的。此人算得上是李治父子二人的从龙功臣,而且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十分不错。
所以,李治提议派程知节出征,长孙无忌也没什么话好说。
等到在家‘卧伯的李绩得到程知节被封为葱山道大总管,即将出征西突厥的消息时,他不由暗叹一声当今圣人的手段实在高明,竟然这么巧妙地就剪除了长孙相公手下唯一一支可以调用的兵力……
看来帝相之争,不用太久就能出结果了!
不说李小九陛下步步为营逐渐架空长孙舅舅的相权,却说吴诩在崔内侍的带领下,查看了好几个陶窑,终于发现了一处极适合烧制玻璃的地方。
那个陶窑离一座矿山不远,山上有许多石英矿石、石灰石和长石矿,正是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
这下就缺纯碱了……
这玩意儿让吴诩有点伤脑筋,话说她都不太记得‘候氏制碱法‘的全部方程式了= =
作者有话要说:有了玻璃就可以有玻璃窗、镜子、望远镜等等……
小吴同学正在努力发挥她技术宅的功用……
长孙舅舅唯一能控制的兵力被派到西突厥去了,宰相小团队马上要被一一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