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想要解开迷案(2 / 2)
这样人设不倒的一本书,才是被很多人所接受的,让人设如果突然变得模糊或者出现了差错,很容易让人出戏,从而对这个角色失去了兴趣,更会对作者逝去了兴趣。
秦笙笙就给自己讲过这个原著的作者的一个事儿,就是说原著的这位作者本来应该是写言情小说的一个作者,不温不火,所有的言情小说套路都比较深,而且有人就曾吐槽,经常看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角色的反应和角色的人设性格完全对应不上。
就仿佛这个人的反应是为了推动剧情或者是为了推动其他人的行为方式而故意那样做的。
这样一来,这个人物就相当于在读者的眼里死掉了,因为没有了那种属于角色本身的活灵活现的气质,一个工具人和背景板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作者唯一一部人设完全卡在点上的作品,就是这部真人故事改编的悬疑小说,也曾经有人问,是不是因为按照作者父亲的形象改编,所以才能一直保持人设不倒,毕竟孩子很了解家长也很正常。
然而作者的回应却让很多人出乎了意料,作者表示并不是因为特别了解父亲,所以才让这个角色一直都是按照人设来反映的。
但是因为父亲给自己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讲的很详细,从父亲讲故事,没讲到一个情节时候的反应态度以及心里想法等等,就可以判断出父亲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进而将这些全部都写到书里。
因为一开始父亲给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非常的感兴趣,于是决定将这个故事录制下来,然后给自己的朋友听,结果后来突然就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个真实故事改编成小说,以此来纪念这件事情。
而当时录制下来的他父亲讲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就成了这本小说最原始的素材。
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个录音作者至少听了100多次,甚至听到后面的时候,作者偶尔会跟着录音里面原封不动的话背下来。
为什么能背下来了?还在继续听呢?当然是因为虽然可以背下来,原原本本的那些话语,却无法完全去复制父亲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人在说话的时候带有情绪波动就会在语气中体现,而这一点正是作者反反复复去听录音的原因。
想到这里,吴仁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事情,既然有这样的一段录音,为什么自己不把这段录音要过来呢?
如果有当时的这段录音,自己或许能够像作者那样更好的去感受,这位父亲,经历每一个环节的时候是如何的情绪。
也就更能好好的体会一下,男主角每个阶段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于案件的每一个进展环节以及对犯人的那种心情。
想到这里吴仁立刻给秦笙笙打个电话,并将自己所想到的和秦笙笙讨论了一下。
秦笙笙突然吴仁的想法之后非常的赞同,并且觉得吴仁的这个想法真的是太好了,自己为什么没想到这种可能呢?
那段原版的录音,肯定能给吴仁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