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移民实边(2 / 2)
样本是现成的,照搬照抄就是了。北洋政府在民国元年八月就颁布实施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将校尉三等九级,军士分为上中下三级,士兵也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士官生队伍增设了一个临时性的准尉级,享受上士的待遇。排级开始才是军官,少尉起步。连级中尉,营级上尉,团级少校,旅级亦或是副师级为中校,师级为上校,军级以上则为少将了。每一个军职,都有可能高配军衔。像李虎臣,就是少校营长。
北方军的整体军衔水平,略低于现在滥发官职的北洋军阀和各地省军。不过没关系,北方军拒绝承认其他军衔,再高军衔,不理你能咋样?
陈安琢磨了一阵子,在军务署的报告上,添上了一段话,从民国三年开始,北方军官兵人均增长每月饷银三元。这几年,阶州经济发展迅速,北方军又彻底控制了甘肃,甚至将手伸到了陕西和新疆,是该加加薪水了。
这样一来,军衔制也就有了实际意义,不仅是授予军职的依据之一,更是与自己的饷银相挂钩,更有利于某些有一技之长但是升不了军职的官兵提高福利待遇,巩固北方军的凝聚力。
不过也因为这样,北方集团下属的各公司,只好被动地跟着增加员工的薪水,势必要大幅增加成本开支。因为,集团各分公司中的很多骨干,甚至不少高层,都是参考军饷水平设计工资水平,只是略低于军饷而已。
北方集团工资水平的提升,势必还要将带动整个阶州,甚至牵扯整个甘肃地区的薪资水平提高,这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好处也是明显的,会吸引更多的老百姓移入甘肃。
财务署提交集团财务会议讨论的方案,是北方军普通士兵平均饷银达到十二银元左右,但是因为物价上升,减掉每月粮食被服开支后,实际到手的薪水并没有明显提高多少。
这个结论倒是完全出乎陈安意料的,原来阶州的物价已经够贵了呀。
很快大家就商议妥当,干脆人均再提高一银元。陈安爽快地在这个饷银章程上签字同意了,其他人更是没有意见。所有军务开支都是军火交易另外支出的,只要陈安肯认账就行,不干其他人什么事情。
民国初年,北方军普通士兵的饷银就达到十三银元,不仅远远超过中央陆军的水平,更是超过其他省份大头兵的饷银一倍以上。这个举动的影响是非常震撼的。
以至于,甚至有在边界执勤的陕军士兵溜过来询问,是否可以带枪过来参加北方军。北方军的军务署赶紧出台一个补充条款,其他省份军人必须退伍或者辞职以后,携带家眷来甘,才可以重新参军,而且不计以前当兵资历。这是后话了。
不过这些与陈安签署的另外一个通告相比,都是小事情了。
陈安正式在全国报纸上发出通告,鼓励移民边疆,愿意移民的只要到上海、汉口、重庆等地北方集团办事处报名即可,会由北方集团负责全程护送到兰州,然后由甘肃布政司和新疆布政司负责后续的移民落地。全部过程,不需要你一分钱,到了地头,按人头发放十亩土地。汉口办事处,本来是为了方便与北洋军的军火交易临时开设的,现在只好转为正式办事处了。
人均十亩土地?全国人均不足三四亩地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个无偿获得十亩土地的移民通告,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没多久,一股席卷全中国的移民潮开始涌动。
土地,这是中国人永远的记挂,尤其是国内战乱连年的情况下,拥有强大北方军护卫的西部边疆反而成了一个非常有诱惑的选项。
仅民国二年末,就有一万多人报名参加了边疆移民,被直接送到了河西走廊。陈安的北方集团采取各种措施,或从地主手中议价购买,或从政府手中白菜价收购,在宁夏道、兰山道、河西走廊,甚至哈密一带收购了大量土地,还设置了大量农庄。所有移民都和北方公司签订协议,在所获得土地上以租用方式耕种完五年,才正式免费送归所有。
这次大移民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七年,十五年时间,估计至少迁移了四千万的农民到了边疆地区,占了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彻底改变了边疆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实力对比。
但是彭英甲和杨增新却为此忙得焦头烂额,幸好民国二年末的少量移民测试了一下这个移民体系能否运转,为民国三年开始的大移民进行了初步的准备。至于再其后的迁移活动,有了经验和成熟的组织,自然是轻车熟路了。
面对陈安铺天盖地的移民宣传,北京政府选择了沉默,私下里各省军政府却巴不得将大量的流民送到甘肃去,以减少各种可能的混乱,因此或明或暗地支持了这次大迁移活动,顺便也得到了情报署附上的形形**的红包。
有人才好办事呀,这就是家天下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