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之一分区纪实—奔赴前线(1 / 2)
最快更新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最新章节!
改编后的115师一万五千多人(包括独立团1700人)在云阳镇召开抗日誓师大会之后,于8月22日出发(如果说誓师大会的第二天出发,按照这个推算,115师云阳镇誓师大会应该是8月21日召开的)。独立团因为是第一梯队打前站,在早上七点就从云阳镇出发,途经蒲城县、澄城县、合阳县,到达韩城县,路上走了七天。8月30日进抵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准备由禹门口东渡黄河。
今天,从陕西省的三原到韩城,有火车可坐。直线距离210千米,行车5个多小时,硬座票价14.5元,卧铺票价51.5元。当年,杨成武的独立团走这段道路,用了七天。
但独立团这个编制是黑编制,不在115师的序列之内,国民党口岸检察官不承认独立团。为了尽快渡河,独立团和115师陈正湘(当时任685团副团长,团长杨得志。这说明,当时陈正湘仅比杨成武的职务差一点点。但曾经任杨得志师政委的邓华却在115师里没有职务,被陈正湘取代。因为当时副职的含义就是政委)的685团临时混合编队乘船,渡河进至晋南万荣城(此是历史文献记载。但独立团过黄河有不同记载;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是686团团长李天佑,不是685团陈正湘帮助过的黄河)。
在以后韩城当地的文献记载中,中共韩城县委配合国民党县政府按期筹集了100多只大、小木船,并派共产党员、水手徐岱云负责调动船工工作。部队到来前,船只已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出发。现在,为纪念当年八路军东渡,在八路军东渡遗址旁建有“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一座。全碑由三片高大、雄浑的竖向碑体和八个船型基座组成,碑体寓意当年东渡黄河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和129师),碑体下为曲面党徽。将三个主碑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由党统一领导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基座寓意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艰辛的八年抗战。
(注:此时间顺序表均按照马辉的回忆录为准。因为据史载:8月下旬,115师从三原县出发。30日进入韩城宿营一晚,31日从芝川镇东渡抗日。到达韩城的日期,与马辉的回忆相符。但从三原县云阳镇出发的时间,是不是真的是8月22日?因为据不少书记载: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后,数万名身经百战的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带有青天白日徽章的国民革命军军服。《聂荣臻回忆录》也是如此。8月22日,毛泽东召集党政军首脑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25日会议结束。开会期间,八路军诸多首脑不会有太大的举动或部队调动。这与马辉回忆的8月6日召开誓师大会有所出入。在韩城县芝川镇渡河的时间没有异议。独立团和115师的徐海东344旅是115师奔赴前线的先头部队。8月31日渡过黄河。9月初,115师余部在誓师会后第二天告别云阳,沿着第344旅的行军路线,经富平、澄城、合阳,前往韩城渡河东征。)
(这里还涉及到一段。就是《杨得志回忆录》中所提到的独立团。115师第一梯队的部队走到韩城县芝川镇,等待东渡黄河的时候,被任命为115师685团团长的原红二师师长杨得志,刚刚从红军大学毕业赶上了部队。685团就是由原红二师改编过来的,此时这个团由副团长陈正湘带领。杨得志一直到了山西侯马,才赶上这个团,与陈正湘和邓华见了面。有意思的是。以后,这个团的邓华和陈正湘都到了一分区。
当时,同聂老总谈过话,杨得志出115师的师部大门,遇见了独立团的几位老战友,纷纷要他到独立团。给杨成武当副团长,不要到685团去。当然调动未成,杨得志被聂老总训了一通。否则,独立团的历史会是另一种写法。)
黄河西岸是陕西省的韩城县,东岸就是山西省的万荣县。独立团从上船渡河。天就在下雨。从万荣县上岸,到侯马,雨时大时小,一直未停。部队冒着秋风冷雨踏着泥泞山路,向同蒲路急进。到曲沃县侯马车站了,开始有阎锡山修建的窄轨铁路。在侯马车站经与国民党驻站办事处反复交涉,等了两三天时间,才得以乘火车北上。
林彪、聂荣臻,洛川会议后,经西安、风陵渡进入山西,乘小火车到达侯马,恰好与115师第二梯队的徐海东344旅会合。杨成武独立团作为第一梯队,已先行出发前往原平。
(注:写这一段,我着实为难了一阵,因为史料的记载各相矛盾。我最初沿用马辉的回忆,独立团从侯马出发乘坐的是运煤车。“车厢都是刚装过煤的,里面黑乎乎的,满是煤灰。我们坐在上面,弄得满脸、满身黑。就这还挤得要命,每一节车厢挤着六、七十个人。我们的杨团长也只是坐在后面的守车里。”)
按照杨成武的回忆,独立团乘坐的是运牲口的敞车,满车厢的牛羊粪便和杂毛,一股刺鼻的臊臭味。自己冲刷一下就上人了。车开不久,就赶上瓢泼大雨,但战士们头一次乘坐火车,还非常兴奋(在这一点上,车开后不久下雨,战士们满身湿透,但热情很高。杨成武与马辉的回忆是一致的。我个人的认为:也许,既有运牲口的车厢,也有运煤的车厢,马辉所在的特务连,恰好乘坐的是运煤的车厢)。
八路军是第一批开往抗日前线的中国军队,所幸途经各车站,霍州、介休、忻州,尤其是太原,爱国群众夹道欢迎。八路军乘坐的火车路过太原时,已是午夜,但大灯将车站照得通亮。如同白昼。车未停,欢呼声已响彻耳边。车一停,太原市的工人、学生、市民、小贩已涌进车站,里三层外三层将车厢围住欢迎。争先恐后地将各种慰问品向车内抛送。争先恐后地将各种慰问品向车内抛送。
在国民党统治区受到这么热烈的场面,这些前红军战士们还是第一次见到。也许是不大习惯这样的欢迎场面,八路军的干部战士都端坐在车厢里,没有下火车的,也没有伸出头到窗外看热闹,只有领导人下车向欢迎群众致谢。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独立团和685团官兵们的抗日士气,更加坚定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
火车过太原,接近前线,遇上日寇敌机的轰炸扫射。数十人负伤。杨成武、杨得志回忆录中均写了,马辉马虎了,此段被炸的经历没有写。
在晋北原平车站下车,此处已接近抗日前线,原平到处可见国民党溃兵败退下来。对八路军说风凉话。休息了两天,第三天上午,独立团团部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奉命向平型关以西大营镇前进。这时,沿平绥线进攻的日军,在占领张家口、大同后,企图夺取平型关、雁门关。进而南下侵占太原;沿平汉线南犯之敌,以一路兵力,占我保定、石家庄;另一路兵力,从高碑店经易县西进,妄图侵占涞源城,以配合张家口、大同南下日军的行动。形成一个包围之势。
1937年9月中旬,在日军的进攻下,山西东北门户天镇、大同失守。时逢中秋节(9月19日),山西普降大雪。群众普遍相传:“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平型关)戴孝,是不祥之兆!”晋绥军在日军进攻前的全线失利。让阎锡山把保卫太原的希望,放在八路军的身上。所以派出一个汽车团(48年在华北步兵学校,李青川说过,阎锡山的汽车团是由宪兵控制和调动的),从原平火车站接115师的部队紧急奔赴平型关方向(115师有的部队,是火车到了忻口,部队改乘汽车前往灵丘)。